中谷芙二子的「霧雕」以不具量體感、難以捉摸、物質性也不那麼明確的水霧為表現元素,打破我們習慣雕塑生硬的材料和表現語彙。作品善用既有的水池空間,素顏的噴霧管具極簡主義的精神。當整點時刻水霧噴出,周遭頓時雲霧繚繞,民眾的軀體若隱若現,林立的大樓也變得虛無飄渺。
透過水霧的營造,人們得以在這人造空間,重新感知那看不見、摸不著的自然。這件柔軟、無形式、不占據空間,不具視覺侵略性,平時也不存在的作品,精采地提供了人們跨越時空的體驗。那隨風而化的雲霧,不僅具有穿透性,又能越過邊界,彷彿可以把人帶向一個無重力、超越身體界限,從俗世邁向神聖。
節錄自2012第三屆公共藝術獎專輯.善用熟悉媒材、活動--把「人」拉進風景中(作者:吳瑪悧/評選委員)
作品名稱 : 霧雕#46696-與霧交談
材質 : 造霧噴嘴、高壓泵浦/馬達設備
作品年代 : 2009
展示時間 : 每日11時至17時,定時每整點施放(每次約5分鐘)
創作理念
不同於一般有形的雕塑創作,霧雕是一種屬於情境式的藝術表現形式,利用人造水霧製造出猶如一座環繞在大氣中的雕塑作品。如同一個小型而真實的時間探測器,霧雕作品在時空交錯中,會隨著設置環境的地形和氣候改變,呈現出變化多端的形狀和樣貌。同時結合自然現象與人造物,霧雕可以被定義為一種“被有系統創造出來的自然"。
桃園展演中心公共藝術作品-與霧交談霧雕營造出若隱若現的效果,在看得見的無形與看不見的有形之間,將觀者當下所處的環境瞬間轉換成一個虛幻的時間(和空間)。置身在霧雕中,不僅像是經歷一場與大自然的深刻對話,同時也是觀者自身的內在對白。霧雕對我們顯露的是人造物與大自然、人與物、有形與無形之間終極的交替和共存。
作品發想—與霧交談
桃園展演中心是都會藝文活動的中心,而霧雕將具體強化這些藝文活動的互動特性和功能。此次的作品安裝設置於戶外開放式的水池內側,同時與緊鄰的公共廣場結合,提供一個民眾可以共同參與活動的理想環境。
霧雕可以有效地使用在戶外的舞台表演上,將舞台、水池,以及觀眾相互結合在一起。此外,霧雕也可以是室內舉辦活動時的一種活動介紹,透過這種藝術形式的活動告示,作品扮演著一個帶領民眾參與公共藝術活動的正面角色。
作品的設計乃於戶外造景水池的南北兩翼及右側內壁裝置造霧系統,藝術家特別規劃以V形群組結構、同時安裝共計 610個噴嘴的不鏽鋼霧管。
依據基地現場實際的風候條件,造霧系統的泵浦在透過氣象感應器的感應和控制下,使得3組造霧噴嘴管線將可單獨或結合共同運作。藉由這樣的操作和設計,在平靜無風的狀態中,霧將如同清雲一般和緩地漂浮在水面上;而在受風的天候下,霧則會隨風飄舞,在空中盤旋上升。緊密地與現場的氣候條件作用下,霧的形狀千變萬化,呈現出豐富和多層次的樣貌。
藝術家
中谷 芙二子 Fujiko Nakaya(日籍)
出身於日本札幌市,並於美國西北大學完成學士學位。身為 60 年代科技藝術先驅團體(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)的成員之一,中谷在1970年大阪所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,為百事達展覽館創作了世界第一件霧雕藝術作品。
此後,中谷更積極地從事人造水霧的創作,並廣泛地應用在霧雕、裝置、表演、公園,以及參與許多的國際性展覽。
主要作品 | |
---|---|
1976 | 「霧雕#94768—大地之語」於第二屆雪梨雙年展/ 雪梨(澳洲) |
1980 |
「蛋白石之環/雲#72503」與崔莎布朗舞蹈團合作/ 紐約(美國) 「霧雕—川路」於“聲音與霧”燈節中與比爾維歐瓦合作/ 栃木市(日本) |
1983 | 「霧雕#94925—迷霧在沙漠中/生態」於澳洲國家畫廊/ 坎培拉(澳洲) |
1992 | 「霧の森林」於國營昭和紀念公園之兒童公園/ 東京立川(日本) |
1998 | 「霧雕#08025—F.O.G.」於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/ 畢爾包(西班牙) |
2005 | 「霧廳—里加#26422」於國家歷史博物館/里加(拉脫維亞) |
2006 | 「多倫多之霧#71624」於“白色夜晚”藝術活動/ 多倫多(加拿大) |
2008 |
「霧雕#48687—正午」於新加坡雙年展/新加坡(新加坡) 「霧瀑#47670—雨月物語」於橫濱三年展/橫濱(日本) |
得獎紀錄 | |
---|---|
1976 | 澳洲文化獎,獲獎作品「霧雕#94768—大地之雨」 |
1990 | 羅卡諾錄像藝術節金牌獎1993 吉田五十八特別獎,獲獎作品「霧の森林」 |
2001 | 運輸傳播部長獎 |
2006 | 獲得歐盟執委會提名笛卡爾科學傳播獎 |
2009 |
日本媒體藝術節特別成就獎 「霧の森林」於國營昭和紀念公園之兒童公園/東京立川(日本)#199221 |